2021年恰逢建党百年,一百年来取得的辉煌成绩已经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而下一征程依然任重道远。犹如党的历程,天坛会走过了她的第一个20年,今年已踏上新的征程,但千帆过尽,曾经取得的成绩不会让我们滞步,更是赤心依旧,照亮着中国脑血管病事业的远大前程。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日新月异,脑血管病领域也不例外。在由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杨弋教授主持的中国卒中学会第七学术年会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脑血管病领域“创新引领时代”的一系列可喜消息,下面我们一起来见闻这些学术论坛之外不一样的声音。
医体融合大健康:合理运动,预防卒中
“生命在于运动”几乎人人皆知,其中就蕴含了合理运动可促进健康,减少疾病发生。目前已有证据显示中等强度的运动可有效预防卒中。世界卒中组织(wso)于2020年世界卒中日就以 “参与运动”为主题,倡导人们合理运动预防卒中,这与“健康中国”行动计划不谋而合。“医体融合大健康”是由中国卒中学会、北京市体育局、北京电视台联合发起的一个项目,旨在实行“医体融合,预防卒中”,落实“健康中国”的行动计划。为期半年的第一季“医体融合大健康”电视节目已在北京电视台冬奥纪实频道播出,第二季已经制作完成,即将播出,其旨在为广大市民提供科学实用的健身指导。
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院长、中国卒中学会王文志会长和北京市体育局杨海滨副局长从不同角度介绍了该项目的开展及意义,健康是人类永远的追求,而在这个处处自动化的时代,要忙中不忘健身,该项目的开展将更好地指导人们日常运动促进健康。
急性缺血性卒中新循证研究结果:中国证据,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
虽然急性期再灌注治疗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ais)非常重要,可受限于时间窗、禁忌证以及不同中心的技术水平等,还有相当一部分ais患者亟待其他治疗,马来酸桂哌齐特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被推上了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治疗的前沿阵地。该药先后经历了rct确证研究和上市后再评价的真实世界研究。
北京协和医院 倪俊教授
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倪俊教授介绍了这两项研究的设计及结果,前者历时3年,共65家中心开展、入组1301例患者,证实了该药显著改善ais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残疾率,安全性耐受性良好;后者历时9年,纳入58家中心18260例患者,证实了该药在广泛人群中耐受性良好。基于这样大规模的中国临床循证,2020年10月,北京四环制药生产的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新适应证获国家药监局批准:用于改善ais所致的神经症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功能障碍。这标志着国家层面认可了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在急性缺血性卒中中的治疗价值。
天坛医院携手istroke抢跑卒中“生死时速”:中国自主研发的治疗决策智能软件
为提升ais患者的快速救治能力,助力“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质量改进国家行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联合安德医智biomind在大会上共同发布了急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智能决策平台istroke,这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一款智能软件。王拥军教授表示,istroke作为“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质量改进国家行动”的高科技工具,以患者为中心高效利用医疗资源,优化急救流程,打造高效率的院前急救和院内溶栓取栓“一键绿通”的协作团队,提升卒中的整体救治能力,形成覆盖院前急救、院中影像评估、再灌注治疗决策、院内二级预防、院后随访管理的一体化协同救治体系。istroke在未来可协助基层医院医生提升卒中的救治水平,全面改善中国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降低致残率,为国家减轻医疗负担。
虽然“对于ais患者,时间就是生命”,但实际情况是,相当一部分ais患者,从进入急诊科到神经科医师做出急救决策这一过程就长达100分钟,还不算送往医院的时间,往往就错过了黄金救治时间。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主任缪中荣教授表示,通过istroke这一技术支撑,有望将术前决策时间缩短一半,让更多ais患者尽早得到救治。
会上还发布了“爱脑行动”科普作品征集讯息。“爱脑行动”可极大地提高大众健康科普知识,普及卒中急救常识。新闻发布会现场,3位神经科医生自编自演的情景剧,生动演绎了患者家属因为一些错误行为延误了患者救治时机这一常见的临床真实场景。爱脑行动将会有助于减少来自患者家属方面的救治延误。最后缪教授在会上解读了“爱脑行动”宣传的四条主题口号。
中国卒中学会获奖者:终身成就奖蔡转教授、中国卒中奖徐安定教授
中国卒中学会两大奖项今年花落谁家?来自武汉同济医院神经内科年逾90岁的蔡转教授荣获终生成就奖,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徐安定教授荣获中国卒中奖。蔡转教授从医70余载,是我国著名的神经病学专家,为中国神经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可谓懿德誉世人。蔡老获奖后激励青年一代珍惜来之不易的医疗环境,为祖国的卒中防治事业添砖加瓦作出贡献。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徐安定教授
徐安定教授是中国脑血管病事业发展转型期中流砥柱专家团中的一员,他们不仅继承了老前辈那种持之以恒无私奉献的精神,更在新时代下顺势而为,做出了很多创新性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青年医师。徐教授谈到,今年获奖是对团队所做工作的一种肯定和激励,相比蔡老等老前辈,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还要继续携手全国同道,为推动中国的脑血管病事业而共同努力。
百万卒中患者数字化健康管理工程:新时代下,首个全面一体化患者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在我国,庞大的卒中患者人群、紧缺的医疗资源、繁忙的院内医务工作及患者在家中缺乏有效的健康管理抓手,为卒中防控的可及性与延续性带来挑战。数字疗法及数字化健康管理为卒中患者出院后的康复与长期管理带来了启示。基于此,中国卒中学会、卒中中心联盟积极响应政府“健康中国”“数字中国”战略号召,依托中国卒中中心联盟、红手环志愿单位、基层血管健康管理中心、媒体平台,发起了“百万卒中患者数字化健康管理工程”项目,致力于建立我国首个“中国卒中患者数字化健康管理体系”。工程旨在联合社会各界力量,通过全新的多渠道方式促使患者获取健康管理及数字化服务,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服务可及性,改善预后;通过健康管理大数据挖掘,持续优化患者的健康管理路径。
徐安定教授介绍了工程的具体内容,该工程由“大健康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卒中患者数字化健康管理标准制定、卒中患者数字健康推广传播、卒中患者数字健康管理实践”四大专项组成。四大专项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形成协同效应,呈现层级化、立体化、连续性的工程运作模式;通过数字化管理方式,打通卒中患者院外管理全流程,打造“中国卒中患者数字化健康管理体系”,受众为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卒中患者、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公众,共分为iii期开展,计划到2024年覆盖中国500万卒中患者及高危人群。工程将以大健康新媒体矩阵、数字化医疗平台为抓手,不断凝聚社会各界力量;从而推进我国卒中防控工作,让更多卒中患者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健康管理服务。
《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2021》发布:重视卒中后认知筛查提上日程,记忆门诊地图期日不远
我国拥有庞大的卒中患者人群,约1/3的卒中患者会经历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是目前卒中疾病负担的重要原因,并成为当下国际卒中研究的热点和临床干预的重点。2021年,中国卒中学会血管性认知障碍分会专家委员会在2017年第一版psci共识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本次共识更新的目的是强调psci的早期筛查、评估、预防和康复,规范其诊治用药,综合管理卒中患者,最终提高患者的整体预后。此次共识明确提出了psci的定义,是指在卒中事件后出现并持续到6个月时仍存在的以认知损害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强调的是卒中事件本身所驱动的认知损害,其发生与卒中病变的特征、阿尔茨海默病病理和大脑的可塑性密切相关。
上海华山医院 董强教授
上海华山医院的董强教授表示,基于以往十来年的卒中中心建设经验,下半年上海将公布35个记忆门诊,出台标准的记忆门诊模式和筛查工具,其中10个是示范中心,带动周边地区20多个记忆门诊,随后带动220多个社区中心,形成上海地区“市-区-社区记忆门诊”层级式的记忆门诊地图,让社会大众了解哪些医疗机构可以进行记忆障碍的筛查和诊疗,包括正常老化的记忆障碍和病理性的记忆障碍。上海地区将率先做好示范带头作用,为其他地区开展psci的临床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使该共识的指导意见更有效地在真实世界落地,并在临床实践中认证和反馈这些推荐意见是否合理和规范,以期不断改善psci的筛查和诊疗。
中国卒中中心质控推进项目:来路精彩,未来可期
中国卒中中心质量控制与改进项目自2016年启动以来,历经5年发展,已经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质控的关键绩效指标(kpi)从第一版(2010)的13个指标增加至最新一版(2020)的27个指标,今后要推进的两个重点指标一是提升卒中急性期再灌注率,一是心源性卒中患者的抗凝率。指标落地借助两大平台:中国卒中联盟数据采集平台、国家质控中心监测平台,该技术体系已经使使卒中中心联盟医院的1年卒中复发风险下降28%,1年致残风险下降26%,脑血管病关键技术规范应用率提升21%,成为医疗质量改进技术的国际最佳代表。该质控体系目前已经建成了以各省质控中心为核心,辐射所在辖区医院的质控网络。为避免医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另外再上报质控数据,今后将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数据上报问题。
北京天坛医院院长 王拥军
相信在现代化技术pg电子试玩平台入口的服务支持下,在中国卒中学会和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推动下,不仅卒中诊疗技术水平、流程和诊疗体系大大提升,更全面立体化改善卒中的诊疗质量,让中国的脑血管病诊疗质量从整体上得到质的飞跃。